您现在的位置是:电脑教程 >>正文
半导体芯片,到底是如何工作的?
电脑教程8人已围观
简介今天这篇,我们继续往下讲,说说芯片的诞生过程——从真空管、晶体管到集成电路,从BJT、MOSFET到CMOS,芯片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,又是如何工作的。真空管电子管)爱迪生效应 1883 ...
今天这篇 ,半导我们继续往下讲,体芯说说芯片的底何诞生过程——从真空管、晶体管到集成电路,工作从BJT、半导MOSFET到CMOS,体芯芯片究竟是底何如何发展起来的 ,又是工作如何工作的。
真空管(电子管)
爱迪生效应1883年,半导著名发明家托马斯·爱迪生(Thomas Edison)在一次实验中,体芯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 。底何
当时 ,源码库工作他正在进行灯丝(碳丝)的半导寿命测试。在灯丝旁边,体芯他放置了一根铜丝 ,底何但铜丝并没有接在任何电极上。也就是说,铜丝没有通电。
碳丝正常通电后 ,开始发光发热。过了一会 ,爱迪生断开电源。他无意中发现,铜丝上竟然也产生了电流。

爱迪生没有办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,源码下载但是 ,作为一个精明的“商人” ,他想到的第一件事 ,就是给这个发现申请专利。他还将这种现象,命名为“爱迪生效应” 。
现在我们知道,“爱迪生效应”的本质,是热电子发射。也就是服务器租用说,灯丝被加热后 ,表面的电子变得活跃 ,“逃”了出去 ,结果被金属铜丝捕获,从而产生了电流。
爱迪生申请专利之后 ,并没有想到这个效应有什么用途,于是将其束之高阁 。
1884年,英国物理学家约翰·安布罗斯·弗莱明(John Ambrose Fleming)访问美国,与爱迪生进行会面 。爱迪生向弗莱明展示了爱迪生效应 ,给弗莱明留下了深刻的建站模板印象 。
二极管等到弗莱明真正用到这个效应,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。
1901年 ,无线电报发明人伽利尔摩·马可尼(Guglielmo Marconi)启动了横跨大西洋的远程无线电通信实验 。弗莱明加入了这场实验 ,帮助研究如何增强无线信号的接收。
简单来说,就是研究如何在接收端检波信号、放大信号,让信号能够被完美解读。云计算
放大信号大家都懂,那什么是检波信号呢?
所谓信号检波,其实就是信号筛选 。天线接收到的信号,是非常杂乱的,什么信号都有。我们真正需要的信号(指定频率的信号),需要从这些杂乱信号中“过滤”出来,这就是香港云服务器检波。
想要实现检波,单向导通性(单向导电)是关键 。
无线电磁波是高频振荡,每秒高达几十万次的频率 。无线电磁波产生的感应电流,也随着“正、负、正、负”不断变化,如果我们用这个电流去驱动耳机,一正一负就是零 ,耳机就没办法准确地识别出信号。
采用单向导电性 ,正弦波的负半周就没有了 ,全部是正的 ,电流方向一致。把高频过滤掉之后,耳机就能够轻松感应出电流的变化。

去掉负半周,电流方向变成一致的 ,容易解读
为了检波信号,弗莱明想到了“爱迪生效应”——是不是可以基于爱迪生效应的电子流动,设计一个新型的检波器呢?
就这样 ,1904年,世界上第一支真空电子二极管 ,在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。当时,这个二极管也叫做“弗莱明阀”。(真空管 ,vacuum tube,也就是电子管,有时候也叫“胆管”。)

弗莱明发明的二极管
弗莱明的二极管,结构其实非常简单 ,就是真空玻璃灯泡里,塞了两个极 :一个阴极(Cathode),加热后可以发射电子(阴极射线);一个阳极(Anode),可以接收电子。

旁热式二极管
玻璃管里之所以要抽成真空,是为了防止发生气体电离,对正常的电子流动造成影响,破坏特性曲线 。(抽成真空 ,还可以有效降低灯丝的氧化损耗。)
三极管二极管的出现 ,解决了检波和整流需求,当时是一个重大突破。但是,它还有改进的空间 。
1906年,美国科学家德·福雷斯特(De Forest Lee)在真空二极电子管里 ,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(“栅极”),发明了真空三极电子管。

德·福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管
加了栅极之后,当栅极的电压为正 ,它就会吸引更多阴极发出的电子。大部分电子穿过栅极 ,到达阳极,将大大增加阳极上的电流。
如果栅极的电压为负 ,阴极上的电子就没有动力前往栅极 ,更不会到达阳极 。

栅极上很小的电流变化,能引起阳极很大的电流变化 。而且 ,变化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。所以,三极管有信号放大的作用。

一开始的三极管是单栅,后来变成了两块板子夹在一起的双栅 ,再后来,干脆变成了整个包起来的围栅。

围栅
真空三极管的诞生 ,是电子工业领域的里程碑事件。
这个小小的元件 ,真正实现了用电控制电(以往都是用机械开关控制电,存在频率低、寿命短、易损坏的问题),用“小电流”控制“大电流”。
它集检波、放大和振荡三种功能于一体,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。
基于它 ,我们才有了性能越来越强的广播电台、收音机、留声机、电影 、电台、雷达、无线电对讲等 。这些产品的广泛普及 ,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推动了社会进步。

真空管
1919年,德国的肖特基提出在栅极和正极间加一个帘栅极的想法。这个想法被英国的朗德在1926年实现。这就是后来的四极管 。再后来 ,荷兰的霍尔斯特和泰莱根又发明了五极管 。
20世纪40年代,计算机技术研究进入高潮 。人们发现 ,电子管的单向导通特性,可以用于设计一些逻辑电路(例如与门电路 、或门电路) 。
于是 ,他们开始将电子管引入计算机领域 。那时候 ,包括埃尼阿克(ENIAC,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)在内的几乎所有电子计算机 ,都是基于电子管制造的 。

埃尼阿克
这里我们简单说说门电路 。
我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时候 ,肯定学过基本的逻辑运算,例如与、或 、非、异或、同或、与非、或非等 。

计算机只认识0和1。它进行计算 ,就是基于这些逻辑运算规则。
例如2+1 ,就是二进制下的0010+0001,做“异或运算”,等于0011,也就是3。

实现上面这些逻辑门功能的电路 ,就是逻辑门电路 。而单向导电的电子管(真空管) ,可以组建变成各种逻辑门电路。
例如下面的“或门电路”和“与门电路”。

A、B为输入 ,F为输出
晶体管
电子管高速发展和应用的同时 ,人们也逐渐发现 ,这款产品存在一些弊端 :
一方面,电子管容易破损,故障率高;另一方面,电子管需要加热使用,很多能量都浪费在发热上 ,也带来了极高的功耗。
所以,人们开始思考——是否有更好的方式,可以实现电路的检波 、整流和信号放大呢 ?
方法当然是有的。这个时候,一种伟大的材料就要登场了 ,它就是——半导体